详情页设计 不为繁华易匠心
原标题:不为繁华易匠心(主题)详情页设计
——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副题)
经济日报记者 蒋波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在江苏省溧阳市种粮大户王林松家的稻田里,认真察看稻田的生长情况。只见他头戴草帽、双脚踩泥,时不时抓起一把稻穗仔细观察。“‘南粳46’长势不错,植株挺拔、茎秆粗壮、穗层整齐,稻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王经理,今年的丰收粮到手了。”王才林说。
王才林被誉为“南粳之父”,已从事水稻育种工作40余载。他把“让中国人吃上最好吃的大米”作为奋斗目标,潜心培育优质水稻品种。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研发团队育成南粳系列优质稻米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
截至目前,王才林已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2项国家级专利、86项植物新品种权,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立下兴农志
招聘美工出生于江苏省太湖之滨无锡的王才林从小在稻田里成长,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感情。
“播种、育苗、插秧、挑担,我样样都干过。在稻田间挥洒汗水,让我感到无比快乐。”王才林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还不高详情页设计,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学农的志向,希望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大学本科,王才林坚定地选择农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期间,他进一步确立了农学水稻遗传育种的学习方向。“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值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普及推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王才林说,“在随后开展水稻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良食味大米将有广阔发展前景。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水稻新品种研发,是生产优质大米的有效途径。”
说干就干。王才林抓住当时我国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优良食味粳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和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组建起一支拥有20多名科研人员的优良食味水稻研发团队,开始寻找好吃大米的“基因密码”。
“良种的选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通过持续改良,优中选优,才能确保种子的质量。”王才林说。
在研究了成千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与食味有关的性状案例之后,他终于找到了水稻美味的奥秘。“稻米若要好吃,根源在于调低直链淀粉的含量。”王才林说,经过试验发现,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大米籽粒透明度、适口性、黏性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含量的数值越低,米饭越软糯香甜。
王才林带领团队研发的水稻新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低于15%,煮出的米饭在硬度、弹性、黏性等方面均更具优势。
潜心育良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内,有一块80多亩的稻田,王才林经常来“巡田”。“农业科研的果实是地里长出来的,搞科研的脚必须长在田里。”这是王才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可不要小瞧一粒种子,里面蕴藏着高科技,所以才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王才林说详情页设计,新品种培育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培育一个新品种,要经过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杂交组合配置、后代材料的多代选育、多点鉴定、品种审定、产权保护、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过程。
为找到合适的品种,王才林走遍我国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粳稻主产区,收集了上千种粳稻品种,围绕高产、好吃和抗病性强等优质水稻特性,进行试验分析。
“我和团队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扎实开展农业基础研究。”王才林说,“我们经过研究发现,杂交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从第二代开始,基因特性就会呈现不稳定状态,出现植株高矮不齐、成熟早晚不一致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数万个单株样本中,选出符合要求的单株进行再次繁育,小程序美工直到完成多代选育,才能使新品种的基因特性稳定下来,让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性显现出来。”
对数万个单株样本挨个挑选、逐一试种,工作量极其庞大。为了缩短培育时间,王才林在南京完成一代选种后,便立即赶往海南进行加代种植繁育。
夏秋停南京,冬春飞海南。年复一年,王才林如同候鸟一般,往返于南北地区的广阔稻田,奔波在水稻优质品种试种的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才林和团队成功研发出“南粳46”新品种。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获得粳稻组第一名。
“‘南粳46’的意思是南京粳稻、出生编号46号。我们准备以‘南粳46’为开端,持续发力培育新品种。”王才林说。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育成“南粳9108”“南粳5055”等优良食味粳稻系列品种,平均亩产高达600公斤至800公斤,实现了优质与抗病、高产相统一。
谈及育种事业,王才林说:“农业科研是一项复杂且周期很长的工作,必须久久为功。我将继续深入开展水稻育种研究,不断探索培育优质水稻。”
田间指导忙
“一粒好种子,不仅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更要走向田间地头;一个好的农业科研人,不仅要做出成果,更要服务好老百姓。”王才林说,搞农业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更多人提供优质农产品。
2021年,江苏省粮食集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苏垦米业等部门成立江苏省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才林担任总经理。
“我将借助这一新平台,继续做好种子研究,在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好品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全产业链标准化种植技术,种出好品质,打造好品牌。”王才林说。
王林松曾是一名乡村医生,转投农业领域之后,因为缺乏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种植的水稻产量低、口感差。
“在我请教王才林教授后,发现我们的问题不在田间管理,而是需要更新水稻品种。”王林松说,他们决定改种“南粳46”品种。
“从挑选水稻种子到使用专用肥,王才林教授都会提供技术指导。”王林松说,他们采用科学、精细的栽培管理模式,当年出稻就实现了高产优质。
再好的品种和技术也需要得到种植户的认可。王才林的感受是,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农户对品种的要求更高更细了。“我们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不少水稻‘三好生’:好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好吃,有营养、食用安全;好卖,米好吃、出米率高。”王才林介绍,目前,江苏已经建立起10万余亩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示范生产基地,创建了优良食味水稻全产业链技术规范和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模式,苏米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
对王才林来说,水稻育种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这一辈子都无法割舍的爱好,他将所有热爱与心血投入其中。“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种业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继续深耕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工作详情页设计,用技术造福更多人。”王才林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